颱風丹娜絲重創南台灣光電案場 能源署澄清無重大災情 未來將優化設計
颱風丹娜絲於7月6日登陸嘉義,為自1958年以來首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瞬間強風導致南台灣多處光電案場受損。經濟部能源署18日表示,本次風災中光電系統災損容量僅占全台總設置容量的0.4%,且風災前後發電量差距甚小(7月2日67.75百萬度與7月13日66.2百萬度),澄清並無外傳的重大災情。能源署強調,將持續評估工程設計與法規標準優化,並加強受損案場的復原速度。
嘉義滯洪池光電案場受損嚴重
嘉義縣新塭滯洪池等6處大型光電案場因颱風強風受損,約4成太陽能板毀壞。嘉義縣政府已要求業者於2週內完成清理,目前妨礙交通的部分已全數清除。立委蔡易餘14日協調相關單位,協助業者於布袋水產加值園區內設置暫置場地,並建議業者洽專業回收公司處理後續清運。
極端氣候下的光電挑戰
能源署指出,丹娜絲颱風登陸路徑特殊且風速強勁,超出以往設計標準。未來將針對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提升的趨勢,檢討光電設施的耐風設計與法規。部分專家認為,此次風災暴露了光電設施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性,呼籲政府與業者應加強防災設計。
光電與農漁業的共生與爭議
風災也引發對光電與農漁業共生的討論。部分農電共生案場因結構穩固,成功保護農作物免受風災影響,例如屏東高樹的檸檬園。然而,也有批評指出,政府強推綠能政策未充分評估環境風險,導致災後廢棄光電板處理問題。環境部承諾將水面型光電納入年底環評總體檢,並檢討回收機制。
國際光電市場的連鎖效應
與此同時,美國太陽能製造業者指控中資企業透過印度、印尼與寮國規避關稅,要求對這三國的太陽能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此舉可能影響全球太陽能供應鏈,台灣業者也需關注後續發展。
未來觀察重點
- 能源署如何落實光電設施的設計優化與防災強化。
- 受損光電板的回收與處理進度,以及環境部能否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
- 農漁電共生模式在極端氣候下的可行性與改進方向。
- 國際太陽能貿易政策對台灣光電產業的潛在衝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