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重創光電設施 綠能發展面臨抗颱考驗
中颱丹娜絲於7月7日襲臺,強勁風力達17級,不僅吹垮三座高壓電塔,更導致西南部多處離岸光電設施嚴重損毀。嘉義新塭滯洪池約五萬片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受損,部分魚塭淪為光電垃圾場;屏東外海的離岸光電試驗浮臺毀損,殘骸漂流至澎湖西鄉林投沙灘。此次災損凸顯臺灣發展離岸光電的技術挑戰,尤其颱風頻繁的夏季,抗風能力成為關鍵議題。
經濟部澄清災損影響有限
經濟部能源署指出,丹娜絲颱風雖造成光電系統災損,但受損容量僅占全國總設置容量的0.4%。風災前(7月2日)與風災後(7月13日)的發電量分別為67.75百萬度與66.2百萬度,差距甚小,駁斥外傳發電量大幅下降的謠言。能源署已完成嘉義場區外光電板清理,並集中分類堆置,場區內則因施工安全考量,將儘速完成清運。
離岸光電試驗計畫受質疑
由旭東環保科技執行的「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臺技術試驗計畫」,獲經濟部1.3億元補助,原預計使用20年,卻在不到一年內因颱風毀損。經濟部澄清,試驗計畫旨在驗證浮臺抗風浪能力,颱風前已發現結構問題並進行優化,但因颱風影響回收作業,導致部分浮臺脫落漂流。經濟部強調,再生能源技術需透過試驗提升,尤其臺灣海象特殊,更需累積實測數據。
專家憂心環境與食安風險
中央大學能源經濟學者梁啟源指出,離岸光電不僅面臨颱風威脅,水面型光電板遮擋陽光可能導致水池增生有毒紅藻,進而汙染養殖貝類與水庫水源。他呼籲政府正視技術改進與環境風險評估。環境部則表示,將考慮將水面型光電納入環評範疇。
未來觀察點
此次颱風災損引發社會對離岸光電可行性的討論。經濟部與業者需加速技術優化,確保浮臺能抵禦強風巨浪,避免重複災損。同時,環境與食安風險的管控,將成為推動綠能發展的重要課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