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於7月7日登陸台灣,重創中南部太陽能光電產業,造成33個案場共14.5萬片太陽能板受損,總重量達2,800公噸。環境部長彭啓明24日對清運進度不佳的業者下最後通牒,要求8月1日前完成清理,否則將依廢清法重罰最高300萬元。同時,台南大學在南方永續展展示太陽能模組回收技術,為產業循環經濟提供解決方案。

颱風災損規模空前

根據環境部統計,丹娜絲颱風造成33個太陽能光電案場受損,其中嘉義縣災情最為慘重,受損光電板達11.4萬片,重量約2,200公噸。彭啓明表示,目前仍有12.5萬片待清理,主要集中在6個案場。受損最嚴重的新塭滯洪池已於24日清理完畢,但其他案場清運進度嚴重落後。

三大案場清運不力遭重點關注

彭啓明24日特別點名新庄滯洪池、貴舍2滯洪池、荷包嶼滯洪池等三個案場「清除上相當不積極」,背後投資者為泰國廠商。彭啓明直言:「我們問什麼時候可以拆完,一下說一個月、一下說20天,看到我發飆又說一個禮拜」,但現場動員人數與其他案場相比明顯不足。環境部已對這三個案場下通牒,必須在8月1日前清除完畢,否則將依廢清法重罰。

水質污染疑慮持續監測

針對外界關心的水質污染問題,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將全面抽驗水質,上次抽驗後下周一還會再次檢測。由於受損場址多為滯洪池且無魚類,環境部也會針對少數受損的漁電共生場址進行檢驗。彭啓明強調,雖然業者損失嚴重但都有保險,「如果他們要把受損的太陽能板留在原地,我相信台灣社會不允許這樣破壞土地的事情發生」。

離岸光電試驗場爭議浮現

颱風也重創屏東佳冬外海的離岸太陽光電浮台試驗場,該計畫由旭東環保科技執行、經濟部能源署補助,設置624座浮台、195座裝設太陽能模組。根據衛星影像顯示,該試驗場在6月5日就已出現結構混亂現象,遠早於業者聲稱的6月28日至7月4日拆除期間。颱風過後,佳冬海灘出現大量黑色塑膠浮具殘骸,引發「光電垃圾上岸」爭議。

南大展示回收技術成果

在災損凸顯太陽能板回收重要性之際,國立台南大學太陽能電池中心於7月18日至20日參加「2025南方人才永續展」,展示「回收矽、玻璃、背板與EVA」四項關鍵材料回收技術。綠色能源科技學系傅耀賢特聘教授領軍的團隊,現場展現太陽能模組退役後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深度,吸引眾多業者與民眾關注。

循環經濟技術應用多元

南大展出的創新應用成果包括:回收玻璃粉製成混凝土低碳材料,有效減少碳排放;回收膠合層經純化處理後提升再利用EVA品質;開發背板PVDF重新造粒技術製成再生材料;從回收矽轉化為矽酸鈉應用於漁電共生水體,開啟碳匯新契機。傅耀賢教授強調,透過產學小聯盟與循環經濟產業聯盟的雙平台策略,讓技術轉化為企業可採用、可獲利的綠色解決方案。

極端氣候加劇回收壓力

南大指出,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完善的回收體系已成當務之急。以丹娜絲颱風為例,短短一個月內台灣即產生14.5萬片廢棄模組,突顯極端氣候可能導致廢棄量呈指數型爆增的嚴峻現實。台南大學透過「太陽能電池循環經濟產業聯盟」串聯回收體系上下游業者,攜手推動模組回收材料高值化與再利用技術。

丹娜絲颱風災損不僅暴露太陽能產業面對極端氣候的脆弱性,也凸顯建立完善回收體系的迫切性。隨著環境部加強執法力度,以及產學界積極推動循環經濟技術,台灣太陽能產業正朝向更具韌性和永續性的方向發展。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7/25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