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十年修復與整備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於7月31日正式開放第一階段園區,成為臺灣首例大型工業古蹟轉型博物館的成功典範。然而,2027年全區開放後,交通部鐵道局與文化部的產權分工問題仍未解決,為博物館未來營運蒙上陰影。
歷史建築重新活化 展現工業文化價值
國家鐵道博物館設於國定古蹟台北機廠原址,這座1887年啟用的鐵道車輛修理工廠,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保存完整的鐵道修復基地。文化部自2016年起展開活化計畫,投入古蹟修復專業,並於2019年成立籌備處,採用「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模式進行。
首階段開放涵蓋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六大核心場域,約占園區三分之一面積。據中央廣播電台報導,博物館拆除圍牆、改善人行道與景觀綠帶,打造更具親近感的空間體驗。
多元展覽呈現鐵道文化全貌
館內規劃多項精彩展覽,其中《動力・火車》常設展設於1962年啟用的柴電工場,展出24輛典藏車輛,結合多媒體互動設施、聲光與動態展演技術。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表示,展覽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親切、易懂且具有沉浸感的展示體驗。
澡堂展區成為情感與建築美學的雙重焦點,這座1935年落成、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員工澡堂,修復工程重現其圓弧屋頂與鋼桁架結構,並邀請藝術家廖建忠以擬蒸汽機的裝置藝術呼應工業文明。總辦公室展區則透過文學、音樂、電影等多元媒介,重現鐵道在台灣社會文化中的多層意義。
材料實驗所舉辦古仁榮特展,展現這位鐵道攝影家跨越日本時代至1990年代的珍貴作品,完整描繪一位鐵道人的生命軌跡與對鐵道文化的貢獻。
親子專區打造鐵道樂園
博物館特別為10歲以下孩童量身打造「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親子空間,巧妙融入臺灣多樣地貌元素,將山海風情化作造型牆面。據品傳媒報導,空間內設有豐富的火車遊具與積木,以及以經典藍皮柴油車、WICKHAM38工程車等特色車輛外觀為靈感打造的「鐵博小火車」。
閱讀區融入海洋元素,設有兩個氣泡燈光小角落,打造舒適的閱讀天地。此外,兒童版的「園區車輛管理地圖」遊戲,鼓勵小朋友以遊戲方式規劃鐵道路線,培養空間認知與團隊合作精神。
動態體驗增添互動性
博物館提供修復完成的藍皮柴油客車動態乘車體驗,650公尺的軌道穿梭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間,讓遊客親身感受鐵道行進的魅力與歷史溫度。據中央社報導,這項體驗將於假日推出。
產權分工問題待解決
儘管博物館即將開放,但產權與分工問題仍是隱憂。台北機廠的土地、建築產權都屬交通部鐵道局,目前文化部以每年約3.33億元租金承租,租賃期限至2026年。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表示,鐵博目前朝行政法人方向規畫,希望由文化部和鐵道局共同經營。
鐵道局表示,目前還在討論國家鐵道博物館設置條例等相關事宜,尚不清楚要如何與文化部分工合作。鐵道局正思考是要以繼續租賃土地方式,還是無償提供土地與建物讓文化部使用,債務償還部分則考慮出售鐵博館現有的300%容積率來彌補。
展望未來發展
國家鐵道博物館預計2027年全區開放,目前的首階段開放為這座「活的鐵道博物館」揭開序幕。它不僅是靜態展覽的集合,更以動態展演與人文深度,拓展鐵道記憶的多維視野,成為臺灣文化保存與創新的典範。然而,產權分工問題的解決將是決定博物館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因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