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光伏產業面臨危機:中國產品主導市場,本土企業破產潮持續
2025年7月27日,德國光伏產業再度成為焦點。曾經稱霸全球的德國光伏企業,如今在亞洲價格戰的衝擊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今年以來,包括光伏組件製造商邁爾‧伯傑(Meyer Burger)在內的多家企業宣告破產,德國東部原本寄望成為「太陽能谷」的願景也逐漸破滅。
市場現狀:中國產品一統天下
德國境內安裝的約530萬台光伏設備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得益於國家補貼,中國廠商能以極低價格提供產品,使德國本土企業難以競爭。德國太陽能工業協會(BSW)主席柯寧(Carsten Körnig)指出,2019年至2023年間,德國私宅業主的光伏需求增長了十倍,但近期需求已明顯下滑。
本土企業的困境與破產潮
德國光伏玻璃製造商布蘭登堡玻璃製造廠於今年7月提交破產申請,成為行業危機的最新案例。專家認為,德國企業若想生存,必須找到市場空缺,但即使是逆變器和儲能電池生產商,也面臨來自境外企業的價格壓力。柏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考施寧(Volker Quaschning)表示:「唯一的機會是創新,但這絕非易事。」
政府與行業的應對措施
德國政府曾呼籲歐盟採取反傾銷措施保護本土企業,並提出「抗壓基金」計劃。弗萊堡光伏研究所所長貝特(Andreas Bett)則呼籲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太陽能產業,並利用歐盟「淨零產業法案」的契機推動發展。儘管如此,行業前景仍不明朗。
未來展望
德國太陽能工業協會預計,到2030年,德國光伏裝機容量需達到215千兆瓦,但目前僅為107.5千兆瓦。柯寧警告,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幅提升裝機容量和儲能電池建設速度。然而,隨著市場熱情降溫,這一目標的實現充滿挑戰。
總結
德國光伏產業的危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關乎能源自主與氣候目標的實現。未來,德國能否通過創新和政策支持重振行業,將是關鍵觀察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