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課徵20%暫時性關稅 藍綠交鋒、產業衝擊與未來談判焦點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台灣課徵20%的暫時性關稅。總統賴清德隨即定調此為「階段性稅率」,強調台美談判仍在進行中,未來有望爭取調降。然而,此舉引發在野黨強烈批評,藍白陣營痛批政府失能,民進黨則反擊在野黨「唱衰台灣」。
政治角力:藍綠互批 國民黨戰鬥藍召集人趙少康先前聲稱掌握「內線消息」,預測美國將對台課徵32%關稅,如今結果揭曉為20%,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直指趙少康「預測失準」,並批評藍白陣營藉此轉移焦點。她強調,台灣目前獲得的稅率降幅(從32%降至20%)優於日、韓的初期稅率(24%、25%),且談判團隊仍在爭取更好條件。
台中市長盧秀燕則呼籲賴清德「收心」處理國家危機,指出台灣關稅高於日、韓的15%,將對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她建議政府專注於關稅談判與災後重建。
產業影響:憂喜參半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形容20%關稅為「60分及格,但必須補考」,呼籲政府爭取與日、韓齊平的15%稅率。他警告,工具機、電子零組件等與日韓高度競爭的產業將面臨市場流失風險,並質疑台灣談判籌碼不足。
台南市長黃偉哲則持較樂觀態度,指出台灣稅率雖高於日、韓,但低於東南亞競爭國家(如越南20%、泰國19%),短期衝擊有限。不過,蘭花、台灣鯛等外銷導向產業業者仍憂心成本壓力。
未來談判關鍵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分析,台灣因過去缺乏FTA(自由貿易協定)優勢,如今與東南亞國家「平起平坐」,反而具競爭力。他舉例,鋼鐵業因中國面臨懲罰性關稅,台灣可望重回競爭地位。此外,晶片產業(如台積電)因技術優勢,受關稅影響較小。
資深媒體人李艷秋則悲觀預測,若關稅維持20%,利潤低於20%的企業恐難生存,且台灣將面臨美國農產品大量進口的壓力。她質疑政府能否在談判中守住底線。
總結與展望 目前關稅談判仍未定案,行政部門持續爭取調降空間。未來關鍵在於台灣能否提出足夠籌碼(如擴大投資)換取更低稅率,同時避免犧牲食安等核心利益。產業界呼籲政府組建「國家隊」整合資源,以應對國際競爭壓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