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裁員潮與巨額虧損成焦點
2024年,中國太陽能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據路透社報導,包括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與通威在內的5家龍頭企業,共裁員約8.7萬人,占總員工數的31%。同時,該產業全年虧損高達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78兆元),顯示中國政府曾大力扶持的太陽能產業正面臨價格下跌與產能過剩的雙重打擊。
產能過剩與價格戰加劇行業困境
中國政府近年將經濟發展重心從房地產轉向「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導致太陽能製造商在2020年至2023年間大量擴產。然而,這股熱潮引發嚴重的產能過剩,加上美國對東南亞中資工廠加徵關稅,進一步加劇行業壓力。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企業下市、破產或被收購。
政策干預與地方執行矛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7月初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隨後與太陽能行業高管開會,強調平息價格戰及淘汰落後產能。但分析人士指出,許多省級政府因考核標準以就業和經濟成長為主,可能不願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天合光能董事長更在6月的產業會議上透露,新項目已開始動工,凸顯政策與實際執行的落差。
專家建議:減產20%至30%才能恢復盈利
傑富瑞公司(Jefferies)分析師表示,太陽能企業需減少20%至30%的產能才能恢復盈利。然而,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多晶矽產能已達323萬噸,約為2025年預測需求的兩倍。為此,協鑫科技等企業正籌劃成立人民幣500億元的基金,收購並關閉約三分之一的產能,以緩解過剩問題。
未來觀察點:政策落實與產業整合
中國政府已多次強調整治「內捲式」競爭的決心,但太陽能產業的復甦仍取決於政策執行力度與企業的自律。中信建投研報指出,「反內捲」政策將是推動行業盈利修復的核心動力,後續需關注產能整合與價格穩定措施。
總結
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危機不僅反映全球綠色能源市場的波動,也暴露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未來,行業能否走出低谷,將取決於政府與企業的協同努力,以及國際市場的變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