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第二場說明會激辯 翁曉玲與林子倫交鋒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中選會舉辦的第二場意見發表會於9日晚間登場,正方代表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與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展開激烈辯論。雙方圍繞能源安全、核廢料處理、再生能源發展等議題,呈現截然不同的觀點。

正方:核電是救命的電 翁曉玲強調,核三廠延役雖僅占台灣發電量的6%,卻是「救命的電」。她指出,台灣96%能源依賴進口,若台灣海峽被封鎖,能源供應將面臨危機。核電不僅穩定,且是全球公認的低碳能源,對健康影響最小。她批評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導致電價上漲、空污加劇,並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空污排名全球倒數,肺癌患者中非吸菸者比例高達五成,顯示火力發電的危害。

反方:核電風險與成本不可忽視 林子倫則強調核電的兩大風險:安全不確定性與成本不確定性。他提到台灣位於地震帶,核三廠設備老舊,且地緣政治風險下,核電廠可能成為攻擊目標。此外,重啟核三的工程費用龐大,核廢料處置更將「債留子孫」。他主張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國際趨勢,台灣應建立多元、分散的能源系統,提升韌性。

國際趨勢與在地爭議 林子倫引用國際能源總署數據,指出2024年全球核電占比僅9%,再生能源則達32%,且最快2026年再生能源將超越燃煤成為主流。翁曉玲則反駁,法國核電占比高達七成,美日等國也維持核電使用,顯示核電仍是重要選項。

屏東人的負擔 林子倫特別指出,核三公投將核安風險集中於屏東,違反聯合國「不遺漏任何人」的永續原則。翁曉玲則回應,核三廠附近居民支持延役比例高達七至八成,且核廢料技術已有進步,並非無解。

結語 這場辯論凸顯台灣能源政策的複雜性,從技術、經濟到社會正義,各方觀點激烈碰撞。8月23日的公投結果,將成為台灣能源未來的重要轉折點。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8/10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