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激辯:黃國昌力挺重啟 吳亞昕憂核廢料與地震風險
第四場核三公投辯論於8月13日舉行,正方代表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與反方代表20歲公民吳亞昕展開激烈交鋒。黃國昌主張重啟核三以確保能源韌性,並批評民進黨能源政策養出「綠友友」權貴;吳亞昕則強調核廢料處置無解與地震風險,呼籲勿將風險轉嫁未來世代。
黃國昌:能源韌性不足 核三為必要選項 黃國昌指出,台灣97%能源依賴進口,天然氣儲量僅7至11天,能源供給缺乏韌性。他引用美國商會《2025台灣白皮書》稱,國際建議台灣至少保留一座核電廠以確保國安。此外,他批評民進黨「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跳票,導致火力全開、空污惡化,台電虧損達4000億元。
黃國昌坦言過去反核,但隨國際淨零碳排趨勢轉變立場,強調核廢料可透過「深孔地質處置(DBD)」技術解決,並批民進黨「非核家園推動專案小組」4年未開會,怠惰核廢料選址。
吳亞昕:核三斷層風險與核廢料難題 吳亞昕反駁,核三廠下方恆春斷層距離反應爐僅900公尺,耐震係數不足國際標準。她舉例美國與日本對斷層帶核電廠的處理方式,呼籲台灣借鏡。此外,她質疑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至今未定,低階核廢仍堆置蘭嶼,強調「核電不是唯一解方」。
吳亞昕朗讀福島青年來信,提醒核災長期影響,並質問黃國昌:「核廢料風險是否因政治立場改變而被接受?」
民進黨回應:核安應由科學決定 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反駁黃國昌「散布謠言」,強調核安應由科學而非公投決定。他列舉2014年20萬人反核遊行與馬英九封存核四的歷史,稱「非核家園」為社會共識,並指台電吸收6000億元發電成本是因國際燃料漲價,非綠電政策所致。
公投爭議與未來挑戰 公投主文「是否同意核三在安全無虞後繼續運轉」被質疑為「假設性命題」,法律學者張譽尹指出,若主管機關認定有安全疑慮,公投結果仍無法強制重啟。此外,核三室內乾貯場預計3至5年完工,但最終處置場選址與社會溝通仍是未解難題。
結語 核三公投凸顯台灣能源轉型的核心矛盾:能源安全、環境風險與世代正義。無論結果如何,核廢料處置與地震風險的科學評估,將持續考驗政府與社會的智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