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繞道登台引國安疑慮 政府擬年底前公告管制措施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透過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設廠,企圖繞道進軍台灣市場,引發產業與國安疑慮。根據《財訊》報導,比亞迪已陸續在台灣註冊多項汽車商標,並透過代理太古汽車與法律事務所積極遊說立法部門。經濟部雖表態將於年底前公告相關管制措施,但業界憂心政府如何有效阻擋比亞迪的戰略布局。

東南亞設廠成跳板 台灣市場納入產能規劃 比亞迪在泰國羅勇廠投資4.9億美元,年產能達15萬輛,並計劃擴展至總產能25萬輛,以換取泰國政府每輛車約14.8萬台幣的補貼。此外,印尼新廠也將於年底投產,東南亞總產能將達40萬輛。業界人士指出,比亞迪從一開始就將台灣市場納入產能規劃,並在台灣申請多項商標註冊,包括豪華MPV騰勢D9。

政府表態「一定會擋」 但遊說壓力持續 行政院、經濟部、交通部高層雖表態將阻擋比亞迪登台,但代理商的遊說行動未停歇,甚至被媒體拍到與行政部門餐敘的畫面。經濟部強調,將與陸委會等單位研議技術引進、貨品進口等面向的管制措施,並評估是否修正法規。

離岸風電也陷國安危機 中國製船舶成破口 不僅汽車產業,離岸風電同樣面臨中國製船舶的國安風險。現行《航業法》、《船舶法》允許中國製船舶經國安審查後在台灣海域作業,但業者擔憂船上聯網裝置可能成為國安破口。

各國對中國產品設限 台灣法規不足待補強 中國透過補貼傾銷產品,已在多國引發「產業殖民」效應。歐盟、美國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高關稅,但價格優勢仍使中國車企威脅不減。台灣現行《兩岸貿易許可辦法》雖列有2,512項禁止輸入的中國產品,但從第三地進口的中國品牌產品仍難以管制。

學者建議善用行政裁量權 增加審查成本 中山大學教授郭育仁建議,政府可透過行政程序增加中國產品的審查成本,例如要求電動車電池額外審查,或提高離岸風電的國安審查項目,以達到阻擋效果。

業界呼籲提升政策層級 全面檢討兩岸條例 汽車業者認為,行政審查僅是治標,政府應將政策提升至國策層級,全面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透過國際合作防堵中國製品洗產地。

未來關鍵觀察點 經濟部年底前公告的管制措施將是觀察重點,同時需關注國際合作進展及中國廠商的反應。此外,離岸風電與汽車產業的國安風險如何平衡,也將考驗政府的政策智慧。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8/17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