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倒數 500萬票門檻考驗民意

8月23日台灣將舉行第21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中選會8月19日公告,投票權人數達2000萬2091人,公投通過門檻為同意票須達500萬523張以上,且有效同意票必須多於不同意票。這場公投不僅攸關台灣能源政策走向,更引發國際關注。

政府高層表態:尊重投票但相信科學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8月13日在民進黨中常會明確表態,呼籲選民投不同意票。賴清德提出「兩個必須」原則:核安會必須依法訂定安全審查程序辦法;台電必須依照核安會訂定的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同時強調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的「三大原則」。

行政院長卓榮泰8月19日回應表示:「我珍惜每一次投票的行為,可表示我個人意見,也可跟全國人民共同展現人民意志。」但他強調「更相信科學的根據」,會遵照賴總統的「兩個必須、三大原則」處理核電廠重啟議題。

學界強烈反對 523位學者連署

8月19日,來自全國超過100個校系、523位跨領域學者共同發表連署聲明,提出七大理由反對核三重啟。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核三廠下有背斜構造與恆春斷層,距離反應爐僅900公尺,且當地地層年輕,未來高機率發生大地震。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警告,若核三發生福島等級核災,研究顯示台東、高雄、屏東及恆春分別有5%、5%、10%與70%面積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黑潮往北流將影響全台近海漁業。

國際觀點交鋒 日記者質疑民進黨文宣

民進黨8月18日發布7張反核圖卡,其中引用日本志賀二號機在2024年能登半島大地震後「重啟增添變數」等說法,遭自稱日本能源記者海老宏亮留言批評「向台灣民眾扭曲日本核能態勢」。

海老宏亮表示:「關於志賀2號機,能登半島地震所獲得的知見將會在今後的運轉中加以活用。有關斷層的活動性,科學上已確認與地震前的評估一致,並無問題。」他強調日本2025年內閣會議決定的能源基本計畫中,規定將最大限度地活用核能因應脫碳與電力需求。

民進黨隨即回應,引用2024-2025年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指出能登半島地震後志賀核電廠再啟動審查預計陷入以「年」為單位的長期化,強調所述內容基於公開可查證資料來源。

產業界支持聲音 童子賢呼籲理性討論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8月19日公開支持核三重啟,反駁反核論點「沒有提出明確數字」。他以日本為例指出,經歷福島核災的日本於7年前重啟核電,2024年將核能恢復到8.5%,岸田文雄更宣布要恢復到22%。

童子賢強調:「如果日本人經歷過核災卻這樣做,應該要想想為什麼。不應該用『可能、可怕』來嚇自己。」他也提及美國三哩島核電廠預計2028年由星座能源公司重啟,並與微軟簽訂20年購電協議。

原民部落擔憂 蘭嶼核廢陰影再現

核廢料處理問題引發原住民社群強烈反彈。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轉述東華大學教授張希文意見指出,核能發展曾留下嚴重族群不正義案例,特別是核廢料處理問題至今仍影響蘭嶼的雅美(達悟)族。

有民眾直言:「每次都放在原住民、原鄉或者是我們知道的蘭嶼,也可以放在漢人的地方。」但也有族人表示,若安全有保障且核廢料可處理,「電方面我是支持核三能夠復原的話」。

AI發展用電需求 加劇能源辯論

隨著AI熱潮帶動科技業用電需求急速上升,台積電2023年用電量達232億度,約佔全台8%。綠色和平組織指出,2024年台灣再生能源總發電量約333億度,即使全數供應台積電也僅勉強覆蓋需求,且還有眾多AI供應鏈企業需要綠電因應國際碳關稅要求。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表示,美方可提供核能在內的多元能源解方,以因應台灣資料中心與晶圓廠快速成長的電力需求。

電網韌性關鍵 超越電廠爭議

專家指出,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台灣電網韌性才是確保供電穩定的關鍵。今年7月初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地區,造成92萬戶停電,顯見即使電廠正常運作,脆弱電網仍無法保障供電。

台電2022年9月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10年內投入5645億元,以「力求分散、持續強固、加強防衛」三大主軸全面提升全國電網因應事故能力。

公投結果影響深遠 能源轉型十字路口

8月23日公投結果將決定核三廠命運,也標誌著台灣能源政策的重大轉折點。無論通過與否,這場辯論已凸顯台灣在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之間的艱難平衡,後續效應將持續影響台灣未來數十年的能源布局與產業競爭力。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8/20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