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電動車零組件課徵20%關稅及潛在25%汽車零件232條款關稅,正加速台灣供應鏈生產線轉移至北美。中國信託投信指出,此關稅壓力將直接衝擊台灣電動車零組件業利潤,相關供應商首當其衝,但同時也為台廠擴大美國市場帶來新機遇。

關稅壓力下的供應鏈重組

根據中國信託臺灣綠能及電動車ETF基金七月操作策略,美國232條款對電動車關鍵礦物的調查,將推動供應鏈區域化與多元化。台灣太陽能產業同樣面臨美國20%關稅直接衝擊,多晶矽及其衍生產品也被納入232條款調查範圍。美國對中國產品的FEOC限制及對東南亞的反傾銷稅,使台灣競爭環境更趨複雜。

台廠海外布局積極展開

在此背景下,台灣企業加速海外布局。碩禾(3691)於8月19日宣布,旗下再生能源開發子公司禾迅綠電與菲律賓Wyn Power Corporation及Edward Marcs Philippines Incorporated合作的Taysan 60MW太陽能電廠正式動工,預計2026年第一季完工併網。

該專案為台灣企業在菲律賓首個成功取得能源部GEAP(Green Energy Auction Program)資格的大型再生能源電廠,屬於GEAP-2中標案件,獲得每度P4.10披索的上網電價。完工後每年可提供約95,000,000度再生能源,相當於每年減少超過70,0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美國政策轉向帶來新契機

美國財政部於8月15日更新風電與太陽能補貼資格指引,提供了更清晰的認定框架。根據2025-42號通知,明確規範風電和太陽能專案「開始興建」的定義,相關限制沒有市場先前擔心的嚴苛。川普政府5月通過的「大而美減稅法案」雖擬逐步取消2026年7月4日後開工專案的稅收抵免,但更新版指引顯示該日期之前開始興建的項目仍有資格獲得補貼。

產業長期趨勢依然看好

儘管面臨關稅挑戰,綠能及電動車趨勢長期仍被看好。中國信託投信分析指出,產業股票表現深具投資潛力,適合投資人參與市場長期漲升機會。廠商穩定營收成長,有助提高收益的穩健性及成長性,透過上可攻下可守的投資策略,適合中長線投資人長期佈局持有。

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台灣定位

全球綠能供應鏈重塑為台灣帶來機遇,若能證明供應鏈獨立與透明,或實現美國在地生產,有望擴大美國市場份額。重電產業方面,在美國本地布局的廠商影響較小,顯示地理布局策略的重要性。

隨著地緣政治因素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台灣綠能與電動車產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海外擴張與技術升級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8/20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