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岸風電建設迎來重要里程碑
雲林離岸風場已於今年1月完成80座風機全數併網運轉,並於8月21日正式宣布全面進入商業運轉階段。這座由允能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風場,總裝置容量達640MW,每年可發電24億度(2400 GWh),足以供應超過60萬戶台灣家庭用電需求,並滿足雲林縣9成的非工業用電。根據允能公司表示,該風場每年可減少約12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國際團隊合作開發營運
允能公司是由天豐新能源、道達爾能源集團、泰國電力控股集團(EGCO集團)及日商双日株式會社共同投資成立。雲林離岸風場從開發到建置由天豐新能源主導,並獲得各合作夥伴全力支持。風場正式商轉後,將由道達爾能源負責技術營運管理,天豐新能源則擔綱多元面向的商務管理服務。
允能董事長顧賢鉉表示,雲林離岸風場於2018年取得併網容量,到正式進入商業運轉,過程中樹立了與在地產業合作和專案融貸的新典範。他特別感謝專案團隊、股東、融資銀行、承包商的群策群力,以及台灣政府的全力支持。
風場地理位置與供電架構
雲林離岸風場位於台灣海峽,距台灣西部海岸8至17公里,水深介於7至35公尺。風場總面積達82平方公里,共設80座風機,發電電力經由雲林縣台西鄉和四湖鄉的兩座陸上變電站分別饋入電網。風場依據2份20年期購售電合約,供電給台灣電力公司。
海龍風場建設同步推進
與此同時,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近日完成海龍離岸風場73座套管式水下基礎安裝工程,提前交付1GW水下基礎項目安裝進度。台船環海董事長曾國正表示,這是繼今年6月完成海龍離岸風電計畫219座基樁安裝工程後的重要里程碑。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離岸風電開發案之一,總裝置容量超過1GW。台船環海公司以自有自建的環海翡翠輪為主力施工船舶執行安裝,已在台灣海峽完成近1.5GW風場裝置安裝容量,展現本土船機施工能力。
海龍計畫執行長柯廷灝(Tim Kittelhake)指出,套管式水下基礎安裝作業展現驚人效率,最快紀錄為2天內完成3座,象徵海龍計畫穩健推進。
海域安全應變機制強化
為強化離岸風場海域災害事故應變能力,交通部航港局於8月21日由局長葉協隆帶隊,偕同國家搜救指揮中心、空中勤務總隊、海巡署等22個單位,共同舉辦「114年度離岸風電海難兵棋推演」。
葉協隆表示,離岸風場陸續於台灣中西部海域建置,該區域同時也是東亞重要航運幹道,海上交通繁忙,各項營運風險隨之增加。此次推演以無腳本方式,模擬風電工作船重大海難事件的完整應變,包括即時應變及良好溝通聯繫。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參議何孟卓肯定航港局及各公私部門在災害應變平時所作努力,期待在整體應變的情資蒐集、指揮體系間資訊傳遞等方面持續精進深化。
未來展望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正快速發展,雲林風場的正式商轉和海龍風場的建設進展,標誌著我國再生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更多風場陸續建置完成,台灣海峽將成為重要的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為實現能源自主和減碳目標貢獻重要力量。航港局表示將持續與能源署督導風電業者建立完備應變自救量能,確保台灣能源綠色轉型與海域安全雙軌並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