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達門檻,但434萬同意票展現民意轉向,同時引發能源安全與核廢料處置的深度辯論
2025年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開票結果出爐,全國同意票達434萬1,432張,不同意票為151萬1,693張,同意比例高達73.5%,但因未達500萬票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這場公投雖未成功,卻引發台灣能源政策與核廢料處置的全面性討論。
半導體產業用電需求激增,台灣面臨能源安全挑戰
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台積電2023年已用掉全台8%電力,預估至2030年將用掉台灣24%電力。《彭博社》分析指出,受晶片需求大增影響,台灣未來十年電力需求將成長13%。隨著核電廠陸續除役,每除役一座核電廠就須增加進口約5億美元液化天然氣,預估到2030年台灣每年可能要多花20億美元採購天然氣。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延宕,原本預計2025年達到發電量25%,目前僅占約12%。《彭博社》指出,台灣政府正計劃興建五座新燃氣發電廠以應對電力需求,但此舉增加對進口能源依賴,將減損台灣能源安全。《金融時報》警告,台灣95%以上能源倚賴進口,極易受中國封鎖影響。
核廢料選址爭議升溫,公共平台提案引發熱議
公投後,有民眾在行政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建議「將核廢料儲放在重啟核三公投贊成票數比例最高的三個縣市」,該提案在4天內獲得超過8000人附議成案。被點名的三縣市分別為金門縣94.21%、連江縣93.99%、苗栗縣86.56%。
提案人尉遲秀表示:「核廢料問題根本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解決,是用未來的新核電技術來探討重啟核三這個老舊廠址問題,我覺得這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討論。」此提案引發正反雙方激烈辯論,支持者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理性務實」,反對者則批評這是「反核人士繼『用愛發電』後的國際級笑話」。
地方政治人物提出具體選址建議
面對核廢料存放爭議,金門立委陳玉珍提出可評估將核廢料放在沒有居民、只有駐軍的二膽島。陳玉珍強調:「放在金門本島,居民一定不會接受,我自己也不支持」,但二膽島因距離金門本島坐船需20-30分鐘,且無居民,可能是較適合地點。
陳玉珍提出三大前提條件:地質條件符合安全要求、提供足夠敦親睦鄰經費(如讓金門縣民免付電費、學費等)、通過居民公投同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回應表示,建議陳玉珍依照「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行政程序申請,「不要只是說說而已」。
國際專家警告台灣能源脆弱性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坎西恩(Mark Cancian)強調:「能源是台灣韌性中最弱的部分」,台灣需要特別關注能源安全,建議延役既有核電廠及增强電力系統。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核能基礎建設發展部主管海德(John Haddad)在「東南亞核能對話」論壇中指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裝置容量較小,建置到供電速度比大型核電廠快,成本相對便宜,且適合電網老舊地區。清華大學專家葉宗洸分析,SMR非常適合台灣,核廢料產出只有傳統電廠的25%,預計2030-2032年有望商轉。
政府立場與各方回應
總統賴清德在公投後表示,政府將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程序推進,並堅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三大原則。賴清德強調:「在核能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提高的前提下,未來並不會排除發展先進核能。」
產業界代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形容公投「雖敗猶榮」,認為433萬張同意票已展現社會對核電的支持,強調核能有助減碳、降低電費並維持產業競爭力。國民黨直言「沒有穩定電力,就沒有國家競爭力」,呼籲政府務實落實延役。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指出,同意票數是不同意的三倍,民意不容忽視。
反核團體則持不同意見。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批評公投「毫無正當性」,認為投票率創低僅29.53%,並主張推動「核安三法」、加速核廢處置。綠黨與綠色和平呼籲社會聚焦真正的能源轉型,避免再陷政治惡鬥。
國際核安狀況持續受到關注
核安會持續追蹤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情勢,根據IAEA資訊,該廠情勢依舊嚴峻,雖未出現立即危害核能安全重大事件,但整體風險並未降低,至今已發生9次外部電力完全中斷事故。IAEA總署長葛羅西表示,正見證無人機攻擊持續升高,並波及烏克蘭核電廠,任何針對核設施的攻擊均違反核安原則。
未來展望與關鍵觀察點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高同意票數反映台灣社會對能源政策的重新思考。未來關鍵在於:政府如何平衡半導體產業用電需求與能源安全、核廢料選址程序能否取得社會共識、先進核能技術(如SMR)的引進時程規劃,以及再生能源發展能否加速達到目標。
隨著AI與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持續擴張,台灣能源政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壓力,需要政府、產業與社會共同尋求兼顧經濟發展、環境永續與國家安全的能源解決方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