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造業正面臨嚴重就業危機,今年5月至7月失業率達7.2%,成為眾多行業之冠。發展局與工會對失業原因各執一詞,發展局歸咎於私營工程量下跌,特別是裝修維修工程明顯萎縮;而建造業工會則指責輸入外勞政策阻礙本地工人就業流轉,導致過千名工人開工不足。

私營工程萎縮衝擊就業市場 發展局明確指出,近期建造業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私營工程量下跌,其中裝修維修工程的跌幅尤其明顯,導致從事相關工程的普通工人失業。當局強調,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只容許申請輸入技術工人,不容許輸入普通工人。

外勞輸入引發本地工人不滿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私營工程數量大幅萎縮,部分原本從事私營工程的工人轉往政府工程,但據他了解,大部分政府工程都有輸入外勞,嚴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機會及流轉。工會目前收到約300多宗本地工人失業求助,另有過千人面臨開工不足問題,平均每月只能開工16天。

工人親述就業困境 44歲的釘板工人洪先生從事該行業約10年,他原本工作的地盤上月竣工後一直未找到新工作。他表示,以往工作機會多,3日內就能「轉盤」,平均每月可開20至25工,月薪達約3萬元。但去年底開始,他留意到身邊多了說普通話的工人,同期求職變得困難,至少半個月才能找到新工,有同行更已失業近半年。

洪先生批評:「外勞一上嚟就簽約,上齊一個月工,本地人就等外勞休息嚟開工。我哋咁辛苦做呢行,學咗幾年技術不斷提升自己,𠵱家請曬外勞,我哋唔需要做啦?」作為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他近日被迫轉行做清潔炒散,500元的日薪難以支撐家庭開支。

外勞配額動態調整 發展局表示,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的審批程序嚴謹,申請人僱主須按計劃要求進行本地招聘,證明未能聘用足夠本地人手,其申請才會獲得考慮。截至2025年7月,計劃有84宗申請獲批,獲批而仍然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共8,016個,主要涉及空調製冷設備技工、泥水工,以及消防設備技工等。局方指數字較2025年3月底的9,056個為低,體現了計劃可按需要動態調節。

工會指機制存在漏洞 香港建造業扎鐵職工會副主席方萼華從事扎鐵14年,去年6月首次失業3個月。之後即使成功求職,每月只能開約15工,認為較香港輸入外勞前大幅減少。部分較年輕的工人因此轉行,從事裝修、保安等行業。

方萼華指出,發展局規定工程聘請的本地全職工人和輸入外勞必須符合「二比一」比例,但本地工人每周工作35小時便符合「全職」定義,她認為機制存在漏洞,部分本地工人可能被削減開工日數仍能滿足規定,導致開工不足。

呼籲精準輸入外勞 周思傑表示,現時部分工種已有充足本地勞動力,但部分專業例如燒焊工仍然稀缺,呼籲發展局精準輸入外勞,並可諮詢業界,保障本地職員的就業機會。對於近期失業的普通工人,發展局指會積極統籌業界加強向普通工人宣傳,提供津貼,鼓勵他們接受培訓成為技術工人。

就業數字保持平穩 發展局回應指,自2023年7月計劃推出以來,本地技術工人的就業數字保持平穩,甚至有輕微上升,建造業失業率於2023年及2024年一直維持在約4%的水平。

當前建造業就業市場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政府的外勞政策與實際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成為業界關注焦點。隨著私營工程持續萎縮和政府工程中外勞比例的爭議,如何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同時滿足行業技術需求,將是未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1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