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正面臨迫在眉睫的太陽能光電板回收危機,預計自2030年起將迎來大規模報廢潮,2040年前半年將達到年廢棄量50萬噸的高峰。然而,回收費用分擔責任歸屬至今仍無法達成共識,引發處理場壅塞和非法棄置的環境擔憂。
回收費用分擔陷法律困境
日本政府原先計劃立法強制回收廢棄太陽能板,要求製造商或進口商負擔回收成本,並準備向國會提出法案。但根據《日經新聞》和《共同社》報導,內閣法制局指出,現行汽車、家電等法規均規定應由「持有者」負責回收成本,若光電板改由「業者」負擔,恐與現行法規不一致。由於各部會無法達成共識,政府已決定暫緩原先的「強制回收」方針。
再生能源發展背景與時間壓力
《日經新聞》指出,日本在2011年311大地震後開始推動再生能源,並自2012年起實施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帶動光電快速成長。由於太陽能板使用年限一般為20至30年,因此自2030年開始將出現大量報廢潮。環境大臣淺尾慶一郎坦言,妥善回收廢棄光電板是未來重要課題,政府將持續檢討相關法制。
替代方案與政策重新研議
目前日本政府正在研擬其他替代方案,如要求大型發電業者回報光電板回收情況。環境大臣淺尾慶一郎強調,將推動新的制度設計,並計畫在明年國會提出修法草案。但由於費用分擔等細節須再重新研議,形同太陽能板回收政策重新回到原點。
台灣颱風災害引發回收關注
與此同時,台灣也面臨太陽能板回收問題。根據環境部統計,7月颱風丹娜絲造成33案場光電板約13萬5000片受損,目前已近4萬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近6萬片陸續收集暫置合法場地。元昱公司案場約3.5萬片仍堆置在嘉義縣新庄滯洪池岸邊,因進度落後,環境部已累計裁罰新台幣900萬元,要求9月底前清理完畢。
政治人物與民眾反應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在粉專發文表示,日本的光電板回收難題是「台灣綠能回收照妖鏡」,認為民進黨宣稱台灣有完善的光電板回收制度成為大笑話。《批踢踢實業坊》網友則表示:「可以參考台灣廢棄太陽能板回收由人民買單」。
未來挑戰與觀察重點
日本政府雖暫時不推動強制回收制度,但表示會持續研議責任歸屬與回收機制。外界擔憂,若缺乏及早明確規範,恐使原本號稱綠能的太陽能產業,反而成為新的環境負擔。隨著2030年報廢潮逐漸逼近,如何建立有效的回收體系並釐清費用分擔責任,將成為日本再生能源政策成敗的關鍵考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