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能發電量創歷史新高 各國政策出現重大轉向

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刷新18年前舊紀錄,平均容量因數達83%,高於任何其他發電來源。世界核能協會(WNA)總幹事Sama Bilbao y Leon表示,這是對核能產業發展的有力證明,為實現全球能源和氣候目標需要不斷刷新紀錄。與此同時,日本能源政策出現180度大轉變,計劃在未來幾十年更依賴核電,目標到2040年將核能占比從目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

日本核能復甦與再生能源發展並進

今年上半年,日本化石燃料電力供應首次跌至60%以下,低碳電力供應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四成,達到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日本在再生能源領域也取得顯著進展,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發電量增加25倍,過去15年生物能源和風力發電廠的發電量均增加一倍多。

然而日本離岸風電發展面臨挑戰,計劃在2030年開發10吉瓦離岸風電項目,到2040年達30-45吉瓦,但因近海地形複雜且全球行業面臨阻力,主要開發商延後項目,三菱集團更決定退出三座風電場建設。

創新能源技術:滲透發電與核融合前景

日本在福岡啟用亞洲第一座滲透發電廠,透過特殊薄膜利用海水與淡水的滲透作用發電,預計年發電量約88萬千瓦時,可滿足約290戶家庭用電需求。與太陽能或風能不同,滲透發電可24小時不間斷運作,提供穩定電力來源。

美國核融合新創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正與日本政府接觸,討論在2030年至2040年間部署核融合反應爐的可能性。該公司上週獲得輝達等投資人融資8.63億美元,目標在2030年代中期建設首座示範電廠。

各國核能擴張計畫競相啟動

印度計劃到2047年將核能裝置容量從目前的8 GW擴增至100 GW,已放寬法規讓外資投資更為容易。俄羅斯國營核電公司Rosatom與法國電力集團(EDF)表示將與印度深化合作,EDF已在馬哈拉施特拉邦Jaitapur提出六座反應爐計畫。

俄羅斯Rosatom執行長李卡契夫在北京表示,俄羅斯將協助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核能生產國。目前美國核能裝置容量接近97 GW,中國截至2024年4月已達53.2 GW,正在加緊打造數十座反應爐。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成新趨勢

美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與NuScale戰略合作伙伴ENTRA1 Energy簽署協議,計劃開發總容量達6吉瓦的SMR項目,這是美國迄今規模最大的SMR部署計劃,預計可為450萬戶家庭或60個新建數據中心提供電力。

韓國近期與美國簽訂SMR合作備忘錄,新加坡也在研究引進SMR核電廠應對AI浪潮。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呼籲台灣政府評估引進美國SMR技術,認為有助縮小台美貿易逆差。

核安演習強化應變能力

台灣核安第31號演習實兵演練將於9月9日至11日在核三廠地區及屏東縣枋寮鄉展開,模擬地震、海嘯等天然災害併同核子事故。今年首度演練燃料裝卸機組件墜落撞擊用過燃料導致輻射外洩情境,參考美國核電廠演習內容,全面檢視核災應變量能。

產業聯盟推動標準化發展

The Open Group宣布成立Industrial Advanced Nuclear™聯盟(IANC),透過介面和採購術語的標準化,提供開放標準架構和業務指南,鼓勵競爭、降低成本並減少監管風險。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表示期待與聯盟合作,將核安全概念融入標準化工作。

未來展望與挑戰

全球核能產業正經歷顯著復甦,各國紛紛調整能源政策,加大核能投資力度。新技術如SMR、核融合、滲透發電等為能源轉型提供更多選擇,但同時也面臨成本控制、安全監管、公眾接受度等挑戰。隨著AI產業發展對能源需求激增,穩定、低碳的核能發電將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4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