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能投資創新高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關鍵抉擇

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核能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復興。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統計,2023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2.1兆美元,年增11%,其中核能投資顯著成長。與此同時,台灣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抉擇,8月底核三廠延役公投雖未過門檻,但投票者中有七成選民支持重啟,總統賴清德已指示台電展開核三安檢。

中國核能建設領跑全球 十年內有望超越美國

美國智庫「全球能源監測」(GEM)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在建核電近一半位於中國。中國以58台運行核電機組超越法國的56台,核能年發電量連續四年位居法國之上。GEM數據指出,中國的「未來裝機容量」達118吉瓦,位居世界第一,超過第二至第八名國家的總和。

研究人員認為,中國政府推動核電發展以支撐電力部門基本負荷能力,幫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在「十四五」規劃前三年中,中國每年都有四到六台核機組開始建設,兩到三台機組進入商業運行。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初,中國有功裝機容量為58.1吉瓦。

技術創新引領發展 華龍一號成中國核電名片

GEM研究指出,中國在核電新技術開發和部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反應堆。中國設計並實施了自己的第三代反應堆「華龍一號」,已在中國4座核電站投入使用,另外13座核電站正在建設中。此外,中國還在巴基斯坦和阿根廷部署了「華龍一號」,尋求將自己打造成國際核電市場的技術領導者和供應商。

2023年12月,全球首台四代核機組在山東華能石島灣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作為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具有更靈活和快速建設的特點。

中美核能競賽加劇 俄羅斯表態支持中國

儘管美國目前以94台核電機組在運行中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正在進行的建設進展使其有望在未來十年內縮小中美差距。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Rosatom)執行長李卡契夫9月3日表示,俄國將協助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核能生產國。

李卡契夫透露,俄國已協助在中國興建4座核能反應爐,目前還在打造另外4座。由於中國計畫雄心勃勃,需要大量的鈾及核燃料,因此需要以俄國技術為基礎,發展新一代閉式核燃料循環反應爐。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成新趨勢 美國部署創紀錄

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技術成為全球新焦點。Nuscale Power 9月3日宣布簽訂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SMR部署協議,將與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合作部署最多6吉瓦的核發電容量,此乃美國史上最大的SMR建置計畫。

這項計畫將提供足以供應整個達拉斯-沃思堡都會區電力需求的零排放基載電力,滿足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半導體製造等關鍵基礎建設產業的龐大電力需求。

台灣產業鏈積極布局 爭取西屋供應鏈門票

台灣在發展新式核能技術上出現新動向。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研究團隊,8月底前往美國考察,與西屋公司接觸,探詢引進5MW等級的研究用微型模組化反應器可行性。

清大原科院長葉宗洸率隊,攜同產業與研究單位十餘人赴美,參訪愛達荷國家實驗室及西屋公司,實地了解eVinci與Radiant兩款5MW微型反應爐的測試進度。包括華新、銘榮元、良聯與盈聯通科技等台廠進行簡報,獲得西屋高度重視。

葉宗洸指出,此行核心目的在於推動產學合作並引進微型反應爐。他建議由清華大學與台廠共同建置研究用反應爐,由西屋派員監管與監工,藉此累積台灣的製造經驗,並帶動精密機械產業鏈提升。

政策環境與挑戰並存 再生能源投資仍創新高

BNEF全球執行長摩爾在台北接受專訪時指出,儘管全球再生能源發展面臨挑戰,但今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額達3860億美元,創史上新高。他認為再生能源與核能不是競爭對手,而應該互為補充。

BNEF亞太區主管伊薩迪表示:「已有核電的國家,如果沒有先確立新的乾淨電力供給就貿然關閉核電廠,往往行不通。」台灣考慮重啟核能不僅有助於減碳,更攸關電力可靠性與成本。

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突破3GW,位居全球第五。BNEF主管David Kang指出,台灣離岸風電已達到GW級規模,遠在韓國與日本之前,開發經驗值得肯定。

政治角力持續 在野黨批評能源政策

國民黨9月4日批評,當全球拚核能,台灣只剩賴清德政府在拚選舉。國民黨指出,台灣上個月舉行的核三公投雖然因為500萬票門檻未能通過,但投票結果顯示多數民眾支持核能,代表台灣社會對能源安全、電力穩定的需求非常清楚。

對比國際情況,國民黨列舉:法國2024年核電成長最大貢獻國,電力增加40TWh;中國新開工6座核反應爐;巴基斯坦新開工1座核反應爐;埃及新開工1座核反應爐;俄羅斯新開工1座核反應爐;而台灣成立2026選舉對策委員會。

未來展望:技術引進與供應鏈整合

西屋已同意在通過美國政府出口管制審查後,協助台灣建置微型模組化反應器。該計畫仍需取得台灣核安會的核准,相關單位將向政府部門進行報告。

目前西屋肩負美國總統川普下達的任務,需交付十座大型AP1000先進核反應爐。由於製造能量不足且缺乏供應鏈支援,西屋積極向日本、韓國與台灣尋求合作。台灣企業的技術實力與製造能力正成為進軍國際核能供應鏈的重要資本。

隨著全球核能復興浪潮來襲,台灣產業鏈積極布局,爭取在先進核能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不僅關係到能源安全,更將影響台灣精密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與競爭力。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5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