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曙光再現 政策技術雙引擎推動復甦
全球太陽能產業正迎來關鍵轉折點,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反內捲」政策抑制惡性競爭,加上技術突破與國際合作案頻傳,為長期陷入價格戰的產業注入新動能。從材料供應鏈到終端應用,太陽能產業呈現多點開花的復甦跡象。
隆基與碩禾簽署戰略合作 打造完整產業鏈
太陽能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於9月4日宣布與全球太陽能龍頭隆基綠能(601012)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碩禾將持續供應符合隆基高標準的導電銀漿,並優化轉換效率、良率等關鍵性能指標,確保產品品質達到甚至超越隆基主要供應商水準。隆基承諾將碩禾納入未來戰略供應體系,支持雙方長期合作關係。
除了材料供應合作,碩禾旗下再生能源子公司禾迅綠電與隆基簽訂700MW海外專案合作框架協議。禾迅規劃在未來五年內於東南亞、澳洲及歐洲地區開發光儲電站,總規模至少達1GW,結合材料與電站應用,形成上下游完整布局。
中國政策利多頻傳 多晶矽產業現觸底訊號
中國工信部近日發布《電子信息製造業2025-2026年穩成長行動方案》,為太陽能產業設定明確目標,要求年度平均營收增長至少5%。此政策進一步增強投資人信心,推動太陽能板塊強勢反彈。
多晶矽巨頭大旌新能源財務長於9月4日表示,多晶矽行業已經觸底並正在復甦。他透露,一項收購並關停超過100萬噸產能的計畫正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推進,公司預計在年底前即可重新實現盈利。
受此激勵,中國太陽能股大幅上揚:保利協鑫能源(3800-HK)股價上漲超過10%,天合光能(688599-SS)上漲逾9%,通威股份(600438-SS)則上漲超過6%。
技術突破與全球佈局並進
中國太陽能製造商華晟宣布在轉換效率上取得重大突破,實驗室製作的小尺寸HJT-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達34.02%,大尺寸210毫米電池效率達29.01%,相比傳統太陽能板大幅提升。公司透過「雙重鈍化」、「沉積技術」和「新材料添加劑」三項技術創新實現此突破。
澳洲政府啟動第二輪10億澳元Solar Sunshot計畫,投入1.5億澳元支持本土太陽能製造與供應鏈發展,涵蓋模組框架、太陽能玻璃、接線盒及部署技術。儘管澳洲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安裝太陽能,為全球使用率最高,但本地製造的太陽能板不到1%。
台灣企業積極佈局 大同再獲醫療標案
大同集團宣布旗下挺新能源標得高雄榮總臺南分院太陽能案,為集團二度取得該院標案,累計裝置容量突破300kWp。自2017年首次建置以來,院區太陽能系統每年貢獻約38萬度綠電,等同減少18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大同智能已完成中南部近百案場颱風過境後巡檢,包含澎湖、金門等外島太陽能案場皆持續穩定運轉。大同集團全台累計建置容量突破300MW,案場遍及全台超過1500處。
國際市場波動與挑戰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拜登時期太陽能關稅暫停令無效,推翻了2022年6月簽署的暫停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太陽能電池與組件徵收關稅的兩年期措施。Jefferies預計71吉瓦至88吉瓦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進口可能會受到影響,需徵收的關稅總額為540億美元至670億美元。
連接器線大廠信邦(3023)8月營收年減11.92%,主要受到美國太陽能微逆變器客戶需求放緩影響,太陽能產業8月出貨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49.03%。公司指出,高借款利率、補助調降及關稅墊高成本等不利政策削弱民眾安裝意願。
產業展望與風險
儘管政策利多與技術突破為太陽能產業帶來曙光,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高。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加上太陽能產能過剩與市場供需波動,可能影響後續合作與營運成果。投資人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及市場動態,審慎評估潛在機會與風險。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目標推進,太陽能產業的長期需求依然強勁,但短期內的價格競爭與產能調整將持續考驗企業的經營韌性與策略布局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