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糧署推動「雲林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成效顯著,今年一期作轉作面積從去年的34公頃大幅成長至近100公頃,推估節水量達48萬公噸,相當於190座標準游泳池用水量,並減少碳排放量約167.4公噸CO₂e,有效降低農業灌溉的地下水抽用,有助緩解地層下陷問題。

政策背景與多重目標

農糧署自111年起推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透過獎勵稻田轉作減少稻作面積。112年結合交通部提供節水獎勵推動「雲林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專案措施」,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引導稻農轉型種植雜糧旱作,兼顧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減緩地層下陷及維護高鐵行車安全等多重政策目標。

113年以雲林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區域為推動據點,試行「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範圍包括新虎尾溪以南高鐵兩側各1.5公里內、約4千公頃面積區域。

獎勵措施與面積成長

農糧署雜糧特作組長莊岳峰說明,今年配合「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同步提高營運主體獎勵金,鼓勵更多農民與營運主體契作。轉作大豆獎勵每公頃7萬元、毛豆5萬元、甜玉米3.5萬元,加計由交通部支應節水獎勵金每公頃5萬元,農民不種稻、轉作大豆就可獲獎勵金每公頃12萬元。

在誘因提高下,示範計畫轉旱作面積從去年的34公頃成長至近100公頃,種植的雜糧包括甜玉米、毛豆等旱作作物。

產銷鏈結與通路拓展

雜糧旱作示範區不僅強化雜糧在地生產與品質,也逐步建立穩健的產銷模式。「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透過契作制度與「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及「無印良品」、「全家便利商店」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串聯農民與銷售通路。

「鮮綠農業科技公司」致力於提升國產甜玉米品質,建置完善產品溯源機制及食品安全制度,發展自主品牌。除拓展電子商務與量販管道外,亦著手開發玉米加工產品,合作通路涵蓋家樂福、全聯、好市多、新東陽及王品等知名企業。今年首度於高鐵特區沿線參與示範區種植甜玉米30公頃。

節水減碳具體成效

農糧署表示,雜糧旱作種植較水稻平均每年每公頃可節水約4,856公噸。本計畫推估示範區節水量逾48萬公噸,相當於190座標準游泳池用水量,並減少碳排放量約167.4公噸CO₂e,有效降低農業灌溉之地下水抽用。

未來展望與持續推動

農糧署強調,本示範區不僅作為集團化經營的重要實證場域,更藉由政策誘因與通路整合,提升農民參與意願,營造更安心的農業經營環境。該署將持續檢討相關政策,傾聽農民聲音與產業需求,打造兼具經濟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國產雜糧產業鏈,實現提升「農業韌性、農產加值、產業升級」三贏目標。

此項計畫的成功實施,為台灣農業永續發展樹立重要里程碑,不僅解決地層下陷問題,更建立完整的國產雜糧產業鏈,展現政策引導與產業轉型的積極成效。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6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