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啟動核電廠延役評估 經費效益引發關注

在823核三公投後,台電公司宣布正式啟動核一、核二、核三廠延役可行性評估。根據台電內部估算,三座核電廠延役20年所需經費約1000億至1200億元,遠低於外界預期。這項評估將決定三座核電廠是否適合重啟運轉,相關報告完成後將向大眾公開。

經濟效益驚人 每度電成本僅1.55元

台電內部根據過去評估基礎,加計通膨和設備汰換需求後粗估,三廠延役20年可多發出8000億度電。攤提後每度延役成本僅增加0.13到0.15元,加上現行核電成本每度1.4元,未來延役後每度電最多只有1.55元,遠低於天然氣發電的3.2元和綠電的5元。

一位台電退休核能主管直言:「延役即使千億,也只是小錢,絕對划算。」他強調核電廠都已折舊完畢,僅剩燃料與人事營運費,投資後核電成本仍是最便宜的不爭事實。

歷年評估經費變化

台電早在2014年就做過核一、二、三延役評估,當時三廠僅需花400億元。2018年重估時,核一、二各約150億,核三則要300億,主要是後者設備造價較貴,三廠合計約600億。內部認為,以現在原物料上漲情況,加上蒸汽產生器需特別訂製,以及核安會要求老化更新、地震強度增加等因素,600億已不可能,但合理延役費用應在千億左右。

技術可行性與設備更新

台電核電退休主管指出,核一拆掉的輸電線路、氣渦輪機等都是次要設備,核電廠僅反應爐與圍阻體兩樣不能換,其餘馬達、管線、儀電等都可更換。最重要的是有經驗的員工都在,這才是安全運轉的保障。

學界觀點:年增800億收入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表示,三座電廠如果都能盡快恢復運轉,一年可發出400億度電,發電成本只有1.55元,台電一年可增加800億元收入。他認為評估重啟比政府撥補台電更划算,畢竟經濟部前幾次撥補都是1000億元。

政治壓力與政策轉變

核三重啟公投雖未過關,但四分之三民眾投下贊成票,讓執政黨感受壓力。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已宣示,盡快針對三座核電廠現況進行盤點,評估投入成本、時間等,可行才進入自我安檢階段。

國民黨團副書記長林沛祥指出,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麼以意識形態口號治國的非核家園,用這樣口號來主導全民能源政策就是一場災難。他認為與其撥補台電1000億元卻如同丟入無底洞,同樣的預算倒不如評估重啟,或許能真正反映發電成本。

地質安全疑慮待解

地質安全成為核電延役的關鍵考量。地質學界權威陳文山教授和李錫堤教授指出,根據台電報告,恆春斷層經過核三廠大門,距離反應爐約900公尺至1公里。陳教授還發現另一條「斷層剪裂帶」,強調這些就是地下存在的斷層結構。

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魏國彥建議,台電在後續「自我安檢」中應加入南灣海域海洋岩芯的鑽取與研究,透過檢測海底「斷層」兩側近萬年來的沉積物,究明究竟有無斷層存在及其活動性。

國際關注與能源安全

美國跨黨派聯邦參議員提出《台灣能源安全與反禁運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擴大對台液態天然氣出口,同時鼓勵台灣維持使用核能作為能源來源,並展開雙方在新型核能技術上的合作,幫助台灣建造能源韌性。

政策轉向訊號明顯

總統賴清德在公投後鬆口,未排除發展「先進核能」,但會堅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3大原則。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認為,賴清德上任後從未提起「非核家園」4字,民進黨在核能政策上已有一定彈性。

同時,環境部對台東風電開發案罕見表態「不鼓勵也不支持」,經濟部和環境部於9月5日發函台亞風能,要求公司審慎評估場址規劃並妥善與居民溝通,顯示能源政策正面臨重大調整。

未來觀察重點

核電延役議題已從單純的經濟效益討論,擴及地質安全、國際合作、政策轉向等多重面向。台電的可行性評估報告將成為後續決策的關鍵依據,而地質安全疑慮的科學驗證、社會共識的形成,以及核廢料處理方案的明確化,都將影響台灣未來能源結構的走向。在確保核安的前提下,核電延役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確實為台灣能源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8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