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海域自9月起出現嚴重海水混濁現象,大量泥沙覆蓋珊瑚導致部分珊瑚接連死亡,引發潛水界熱議。網友質疑核三廠太陽能光電設施工程是元凶,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顯示,今年7月起連續豪雨造成的泥流現象才是主要原因,並非單一工程因素。

海域能見度驟降 珊瑚生存受威脅

根據潛水教練反映,近2個月墾丁海域能見度大幅下降,一場豪雨就讓海水變得相當混濁,能見度僅約2至3公尺,且恢復清澈時間拉長,影響範圍擴大。民眾提供的資料顯示,泥沙覆蓋嚴重威脅珊瑚棲地,引發珊瑚大量死亡的擔憂。

墾管處調查:多重因素導致

墾管處公布最新調查結果指出,今年7月起連續豪雨導致墾丁南灣海域泥砂量明顯增加。儘管現場查證顯示南灣泥砂量增加與核三廠光電場域設置及林業署屏東分署銀合歡造林整治工程有關,但這兩項工程皆與水土保持議題相關,並非單一因素。

墾管處強調,眺石海域混濁的主因為造林整治區頻頻降下豪雨的沖刷效應導致,與核三廠光電設施無直接關聯。此外,距離南灣近10公里的帆船石及合界海域同樣出現泥流問題,調查顯示這些海域單純受豪雨影響,與光電工程無關。

台電空拍調查佐證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9月9日拜會屏東縣府代表及恆春潛水業者了解狀況。台電表示,恆春當地6到8月雨量已超過去年整年雨量,8月13日最大時降雨量近100毫米,是過去40年次高紀錄,豪大雨加劇泥壤沖刷導致海水混濁。

台電出動空拍機觀測枋山、楓港、車城海口、萬里桐、白砂、貓鼻頭、後壁湖、核三等恆春半島海域沿線,發現枋山、楓港至車城海口沿海泥沙比核三出水口附近更明顯。與會代表認同,從海域泥沙出現範圍及距離的規模研判,並非僅由核三廠排水量所能造成。

珊瑚現況與後續處理

墾管處表示,目前南灣海域海水混濁情形已逐步改善,但受西南湧浪影響,南灣海水仍需時間恢復。墾管處持續派員下水勘查珊瑚生存環境和珊瑚復育狀況,並委託相關單位深入調查。

台電8月21日委託潛水團隊於核三排水口進行水下攝影,仍有觀察到珊瑚及海龜等海洋生物。台電說明,核三廠內的光電場設有植生毯、截水溝、滯洪池及沉沙池等水保設施,逕流水截流集入滯洪池,經沉降池減少泥沙。

法律責任與未來監測

墾管處強調,若查證確認核三光電場域建置工程或造林工程對環境造成不可逆傷害,將依《國家公園法》要求責任單位回復原狀或賠償。墾管處已函請縣府水土保持機關查察,並副知核三廠及林保署屏東分署。

台電表示後續仍將強化相關場域水保措施及排水管控,確保工程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事件總結

墾丁海域混濁事件經多方調查證實為多重因素造成,主要歸因於極端氣候帶來的豪雨沖刷效應,而非單一工程所致。相關單位持續監測珊瑚狀況並加強水土保持措施,未來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追究可能的环境責任。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10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