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再生能源迎歷史轉折點 太陽能發電首度超越燃煤
根據低碳與能源智庫Ember於2025年發布的最新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首次超越燃煤,為世界發電帶來劃時代轉折。報告顯示,2025年前6個月,全球再生能源的發電增幅已超過日增的電力需求,使煤炭與天然氣的用量出現小幅下降。與2024年同期相比,全球太陽能發電今年上半年成長近三分之一,滿足全球新增電力需求的83%,風力發電雖只成長7%,但兩者已使再生能源的發電貢獻得以首次取代化石燃料。
中國印度成再生能源增長主力 歐美依賴化石燃料反增
Ember報告指出,中國與印度是推動再生能源激增的主要力量。中國新增的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使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較2024年同期下降2%;與此同時,印度再生能源增長量是他們電力需求的3倍以上,讓他們的煤炭與天然氣使用量分別下降3.1%與34%。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富裕國家(包括美國與歐盟)在發電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反而比以往更高。目前全球58%的太陽能發電量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當中許多國家的太陽能發電近年出現爆炸性增長。
泰國啟動大規模太陽能計畫 台灣企業參與東南亞綠能典範
泰國合作社聯盟與泰國能源部於2025年10月3日正式宣布啟動「公務員及合作社會員太陽能用戶計畫」。該計畫由泰國全國合作社體系全額投資推動,預計將為超過20萬戶公務員與合作社會員家庭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成為東南亞綠能發展的重要示範。專案由Energy Solutions Goal擔任總承辦單位,並邀集台灣具備能源與智慧科技專業的企業共同參與。阿貝塔能源集團將負責防災抗震、離網型家戶光電儲能系統的規劃設計與工程建置,該集團擁有23年電廠與能源工程經驗。而騰雲科技則以AIoT技術建構智慧化運維平台,整合能源數據池與AI應用。
太陽能成本效益優勢顯著 技術突破推動產業發展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數據,在過去十年中,太陽能發電的均化成本(LCOE)下降了85%。太陽能的LCOE已降至每千瓦時0.03美元至0.06美元之間,某些地區甚至更低。相比之下,新建煤炭發電廠的LCOE通常在每千瓦時0.05美元至0.15美元之間,天然氣發電廠則在每千瓦時0.04美元至0.10美元之間。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發表最新成果,揭示一種潛藏於有機半導體中的量子機制,能讓光能轉換為電能的效率接近100%,這項突破可能開啟「單一材料就能高效發電」的新時代。
台灣積極推動綠能發展 企業與政府雙軌並進
經濟部於2025年10月7日推出「中小企業平價綠電專案」,宣布彰濱產業園區標租光電案場釋出3成綠電,約36MW、4,500萬度綠電,將在經濟部標準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平台上公開競標,專賣給中小企。參與競標的廠商必須符合中小企資格,即持有資本額在1億元以下,或是經常性員工200人任一條件。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TOWIA)表示,2030年台灣綠電需求預估將達400億度,而目前台灣已有445支離岸風機施工完成,總裝置容量突破4GW。
國際企業擴大綠能投資 微軟在日本再購100MW太陽能
微軟持續在日本推動再生能源轉型,與日本再生能源業者自然電力簽署三項新的太陽能電力購買協議,涵蓋九州與中國地區共計100MW的發電量。這是繼2023年愛知縣犬山市項目之後,雙方合作的第四份長期合約。阿聯酋再生能源公司Masdar以1億8,400萬歐元,收購西班牙Endesa能源公司旗下子公司EGPE Solar 2的49.99%股權,該筆交易資產包含位於西班牙境內4座營運中太陽能光電廠,總裝置容量約446兆瓦。
產學合作推動能源轉型 校園成綠能示範場域
神基控股旗下子公司漢通科技攜手財團法人育秀教育基金會,以及聯華神通集團旗下聯華新能源、亞氫動力及神通資科,共同捐贈「智慧氫能微電網暨儲能系統」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該系統結合氫能、儲能與電池管理系統,驗證與展示「防災型微電網」與「智慧綠建築能效運用」的應用。崑山科技大學在創校60周年之際,設立「電動車晶片模組及充電樁研發製造人才培育基地」,推動跨域創新與產學鏈結。
未來展望:再生能源成全球能源轉型關鍵
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030年之前有望翻倍,其中80%的新增潔淨能源裝置容量將來自太陽能。中國將繼續穩居全球再生能源的最大增長市場,印度到2029年時將成為第二大。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持續下降,太陽能已成為全球最具經濟效益的發電來源,對全球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應對以及能源政策制定產生深遠影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