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9月22日實施「寧靜車廂」政策後,最新統計數據出爐,在短短17天內已進行超過1萬3千次勸導,其中高達73%的噪音來源竟是成人講手機、看影片不戴耳機,幼童相關僅為極零星個案,徹底顛覆外界對車廂噪音的刻板印象。
驚人數據:成人噪音佔壓倒性多數
根據台灣高鐵公司10月9日公布的統計,自9月22日至10月8日推動車廂寧靜以來,各車次已進行超過1萬3千次勸導,平均每班次不到5件。進一步分析顯示,近半數(49%)為在車廂內講電話,其次為追劇、聽音樂未戴耳機,佔24%;其他多為大聲交談影響他人約27%。相比之下,幼/孩童相關僅為極零星個案。
高鐵公司強調,這些數據顯見絕大多數車廂噪音來源,均可透過旅客自發性的公德心及自律,即可有效達成車廂寧靜,減少其他旅客的困擾。
政策爭議:家長壓力大引發社會討論
儘管數據顯示孩童並非主要噪音源,但寧靜車廂政策實施後,卻引發家長群體強烈反彈。民進黨立委張雅琳在Threads發文表示接獲家長反映,帶嬰兒搭高鐵被列車服務人員舉牌提醒,引發眾多家長共鳴。
有家長分享親身經歷表示,即使孩子使用平板並配戴耳機,僅正常講話音量,仍被服勤員提醒要小聲,但後面大人聊天聲音更大聲卻未被制止。更有乘客目擊高鐵上有男性乘客對後座大吼:「吵死了!寧靜車廂啦!」針對哭鬧的小孩,讓目擊者質疑「高鐵所謂的寧靜車廂,是用來對付帶小孩手足無措的父母嗎?」
醫界觀點:蘇怡寧醫師呼籲社會包容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表看法,強調「寧靜不是排除,是理解」。他指出,孩子不是故意吵鬧,只是不會控制情緒,就像剛學會走路的人不會穩穩地走。
蘇怡寧認為,「厭童的語言常常披著理性的外衣,但本質上只是歧視的延伸」,並直言「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包容下一代的哭聲,那就不會有下一個社會」。他強調,寧靜車廂的寧靜從來不是靠誰被壓制而來的,而是每個人都願意多退一步,願意理解旁邊那個也在努力的家長。
高鐵回應:澄清政策初衷與執行方式
台灣高鐵公司重申,提升車廂寧靜度是針對車廂內講電話、使用3C產品卻不戴耳機等打擾其他旅客的行為,對於嬰兒、幼童或其他如疾病等明確因素而影響自主能力旅客的行為,服務人員一向秉持關懷提供必要的協助與安撫。
高鐵表示,對於嬰幼兒行為,列車人員是以持續關心與安撫方式提供必要協助,並會提供貼紙、糖果或小包裝的「乖乖」餅乾協助家長。高鐵董事長史哲更打趣表示,「如果碰到大人講不聽也可以送『乖乖』」。
未來展望:優化服務與社會共識
針對近期親子同行旅客之意見,台灣高鐵表示將持續傾聽與理解,以優化一線服務人員執行技巧,避免造成誤會,並加強提供旅客必要之關懷與協助。
台灣高鐵認同孩童是社會共同的資產,需要大家的理解與包容,並呼籲旅客發揮同理心,讓高鐵車廂成為相互體諒與尊重的親子友善場域。高鐵公司誠摯感謝全體旅客對提升車廂寧靜度的支持與配合,讓整體實施狀況良好,共創更加優質、舒適的乘車文化。
結語
寧靜車廂政策實施近三週,數據清楚顯示真正的噪音來源並非來自孩童,而是成人的手機使用習慣。這場爭議不僅考驗高鐵的服務執行能力,更反映出社會對公共空間使用價值的深層思考。如何在維護多數人權益與包容弱勢族群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持續觀察的重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