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太陽能光電板 環境部估1.5個月完成清理 丹娜絲颱風近日強襲台灣中南部,造成嘉義、台南等地區大量太陽光電板毀損,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此次災害共導致約13萬多片、超過2千公噸的太陽光電板損壞。環境部預計將在一個半月內完成清運處理,並強調光電板屬一般事業廢棄物,並非有害廢棄物。

災情最嚴重地區與初步評估 嘉義縣新塭、新庄農場等6處滯洪池大型光電案場受災嚴重,總裝置容量約95MW,初估災損達4成,其中新塭案場約有5萬片光電板損壞。屏東佳冬的太陽光電系統浮台也遭吹倒,結構體遍布岸際。環境部已會同地方環保局抽驗災區水質,檢測結果顯示鎘、鉛等重金屬數值未超過環境基準值,證實光電板破裂不會釋出有毒物質。

生態保育團體的憂慮與官方回應 面對生態保育團體對水面型光電板毀損可能汙染水體生態的憂慮,嘉義縣環保局長張輝川澄清,光電板主要成分為玻璃與橡膠,破裂不會釋出有毒物質。環境部也說明,太陽能模組由鋁框、玻璃、EVA膜等組成,物化性質穩定。儘管長時間浸泡水中仍有溶出風險,但已要求業者加速清理,避免汙染擴大。

光電產業協會的實驗數據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產業界已進行水上型太陽能系統的水質監測一年以上,並完成加速老化浸泡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太陽能板長期泡水不會污染水質,且水中魚類未受影響。協會將持續設計新實驗,以解決民眾與環團的疑慮。

後續處理與監測計畫 嘉義縣經濟發展處已選定布袋水產加值園區一處公有地,供業者暫置受損光電板。環境部要求業者負起清理責任,並將持續追蹤監測鄰近水域水質。彭啓明表示,光電板的分解、拆除、處理與回收工作預計在一個半月內完成。

事件觀察點 未來關鍵觀察點包括水質監測結果是否持續穩定,以及光電板清理進度是否符合預期。環境部與相關單位將密切合作,確保災後處理工作順利進行。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7/18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