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上光電浮台實驗遭颱風重創 光電板下落成謎
經濟部能源署補助的「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台技術開發計畫」由旭東環保科技公司在屏東佳冬海域進行實驗,原計畫設置624島光電浮台系統,其中195島裝設3120個太陽光電模組,裝置容量達1.5MW。然而,今年6月因浮台結構問題,旭東公司開始拆除光電板,並在7月初颱風丹娜絲來襲前回收部分浮台。颱風過後,大量浮台殘骸被沖上岸,但光電板下落成謎,引發外界質疑與爭議。
實驗目標與爭議
旭東公司強調,此計畫旨在開發海上太陽光電用的「浮台」,並非實際發電。浮台實驗是為測試抗風浪與抗鹽害能力,未來計畫搭配光電模組推出市場。然而,旭東官網宣稱浮台能抗17級風,卻在中颱丹娜絲(9至10級風)來襲時受損,引發社群質疑。旭東解釋,抗風數據為實驗室結果,非真實環境。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則認為,實驗受挫屬科學常態,應待最終結果再判斷。
光電板下落成謎
經濟部與旭東均聲稱颱風前已拆除光電板,但未提供施工照片等證據。安集科技公司(光電板製造商)表示未收到回收光電板,與旭東說法矛盾。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與海保署潛水員調查後,均未發現光電板殘骸。網傳浮台殘骸中有光電板的照片,經查實為塑料走道踏板。
全球海上光電現況與台灣挑戰
離岸太陽光電(OFPV)技術難度高,目前全球尚無商業化案例。台灣因颱風頻繁,海上環境嚴峻,發展更具挑戰。台大教授江茂雄指出,台灣需制定抗颱標準,並參考離岸風電經驗。經濟部能源署表示,海上光電尚無法令支撐,現階段僅限實驗。
未來展望與環境疑慮
旭東計畫加強浮台結構後繼續實驗,但遭屏東縣府勒令停工3個月。專家建議業者放緩腳步,強化設計。此外,光電板若長期棄置海中,可能因鹽分腐蝕造成污染,需儘速處理。環境部抽驗災損光電場域,重金屬檢測結果未超標。
總結
台灣海上光電發展仍處初期實驗階段,此次事件凸顯技術與環境挑戰。未來需結合國際經驗與本土研發,並完善法規與環境評估,才能邁向商業化應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