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結果出爐 同意票未達500萬門檻

2025年8月23日,台灣舉行「重啟核三公投」投票,最終開票結果顯示,同意票434萬票,不同意票151萬票,雖然同意票大幅領先不同意票,但未達到通過門檻所需的500萬523張同意票。根據中選會統計,全國投票權人總數為2000萬2091人,公投案未能通過法定門檻。

全球核電現狀:選擇性回潮與區域分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5》報告,2024年全球核電新增裝置容量超過7GW,核電發電量年增約100TWh,為近30年來的高點之一。然而這場核電回潮呈現高度區域化特徵,主要集中在中國與俄羅斯技術體系。

中國國務院於2025年批准再建10座新機組,延續近年每年平均10座以上的核准節奏。IAEA的PRIS系統顯示,中國在建機組數量全球第一。俄羅斯則持續推動VVER系列反應爐的海外輸出,採用「一條龍建設+長期燃料供應」模式。

美國經驗:成功與代價並行

喬治亞州Vogtle電廠3號機於2023年7月商轉,4號機在2024年4月29日進入商轉,成為美國30多年來首批全新大型反應爐。然而總成本已超過350億美元,幾乎是原始預估的兩倍,工期延宕超過七年。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指出,目前全美「沒有其他大型機組在建」,顯示高成本與高風險已成為新建大型機組的最大障礙。

美國同時寫下全球首例:Palisades核電廠的「退役後重啟」。該廠原已於2022年停運,但在2024年獲NRC批准重新審查,並獲得能源部貸款支持,預計2025年底重返商轉。

歐洲雙軌模式:擁核與退核並存

歐洲核電政策呈現「雙軌劇本」。在擁核派路線中,法國、英國與比利時是代表。英國Hinkley Point C再度宣布延宕,首部機組最快要到2029-2031年才可能上線,總成本已從最初的310-340億英鎊飆升至416-479億英鎊。

退核派則以德國與西班牙為代表。德國在2023年4月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全面依靠再生能源、天然氣與需求管理,但德國電價在歐洲名列前茅。西班牙原訂在2035年前全面關閉核電,但2025年春季的大停電事件引發產業界呼籲延役討論。

亞太兩極模式:日本穩慎與中國加速

在日本,福島核災後的重啟之路走得小心翼翼。2023年起,日本開始有計畫地重啟機組,同時福島處理水的排放在IAEA長期監測下進行。2025年8月IAEA報告再次確認氚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

反觀在中國,核電進入「常態化快速擴張期」。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有58座運轉機組、27座在建,裝機容量逾60GW。2025年國務院更一次批准10座新機組,將核電視為能源安全與產業發展的雙重戰略。

技術創新與風險並存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成為新興趨勢,但美國經驗顯示出風險。NuScale的猶他州計畫在2023年終止,原因是電價長約簽署不順與成本膨脹;比爾.蓋茲投資的TerraPower「Natrium」雖已在懷俄明州動工,目標2030年投運,但關鍵燃料HALEU的供應仍是未解難題。

台灣各方立場與爭議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公投前夕訪台時表示:「核能也是很棒的選項」,強調AI產業發展需要充足的能源支持。此言論引發藍白陣營積極引用,但民進黨發言人韓瑩批評藍白「斷章取義影響選民投票意向」。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強力支持核三延役,指出核電每度僅1.42元,遠低於風電6.59元、太陽能4.87元。他估算核電每年可供應約300億度電,替台灣省下約1500億元。

反對陣營則強調安全疑慮。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台灣位於地震帶,核三廠設備老舊、耐震性不足,重啟工程與核廢料處理成本龐大。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指出,核三已運轉40年,是老舊的第二代反應爐,自1993年以來多次出現輻射外洩、火災與故障紀錄。

地域差異與民意分歧

核三廠所在的屏東縣投票率31%,開出同意票12萬720票、不同意票9萬460票,同意票多出3萬260票。蘭嶼貯存場所在的達仁鄉南田村,同意票344票、不同意票181票。新北市鄰近核一、二、四廠的行政區,包括貢寮、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區,同意票數仍大於不同意票。

後續影響與政府回應

總統賴清德在投票結果公布後表示,雖然公投未通過門檻,但尊重結果並理解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他強調政府有「兩個必須」: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辦法;台電必須依照辦法自主安全檢查。

賴清德承諾政府將堅守「三大原則」: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並表示「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宣布,下個會期將在立法院推動《公民投票法》修法,打破「鳥籠公投」,實踐主權在民的價值與精神。

全球趨勢與台灣選擇

核能議題在全球呈現複雜圖景:一方面,31國在202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承諾2050年前將全球核電容量增加到3倍;另一方面,核電的安全風險與成本挑戰依然存在。

對台灣而言,核三公投雖未通過,但超過430萬同意票顯示社會對核能議題的高度關注。未來能源政策將在確保安全、減碳目標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平衡點,先進核能技術的發展與社會接受度將成為關鍵因素。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8/24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