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能協會(WNA)最新報告發出嚴峻警告,全球核電復興正面臨鈾礦供應短缺危機。報告預估,鈾需求將於2030年成長約三分之一至8.6萬噸,2040年更將攀升至15萬噸左右,然而現有鈾礦產出將在2030至2040年間大幅減半,造成「顯著缺口」,可能導致鈾價大幅飆升並衝擊核電發展。
全球鈾礦供應警訊頻傳
主要鈾生產商近期相繼宣布減產,哈薩克國營Kazatomprom與加拿大Cameco等業者都下修產量目標。美國鈾礦公司Energy Fuels執行長Mark Chalmers預期,將有更多企業因舊礦場產能衰退而跟進減產。Berenberg分析師提醒,這種供應緊縮可能推動鈾價大幅上漲。
WNA呼籲業界應儘速展開新礦場開發,加強從現有礦區、未開發區域與閒置礦場提取鈾資源,並加速採用創新開採技術、簡化審查流程,同時進行及時投資。協會強調,一座鈾礦從發現到開採耗時可達10-20年,必須立即行動才能避免未來出現供應危機。
核電需求強勁增長
核能需求激增主要來自兩大因素: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使歐洲多國積極將核能納入能源轉型策略;AI資料中心等高耗電需求,讓科技業者把核能視為比化石燃料潔淨且穩定的能源選項。WNA預估,至204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翻倍,達到746吉瓦。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預計,到2030年中國核電在運裝機將達到1.1億千瓦,顯示亞洲市場同樣快速擴張。
燃料處理設施也面臨挑戰
報告指出,僅僅提升鈾礦產能並不夠,因為初級鈾需要經過複雜的提煉工作才能成為核燃料。當前全球濃縮市場高度集中在俄羅斯,在俄烏戰爭影響下,過度依賴仍是潛在風險。
法國鈾公司Orano高級執行副總裁Jacques Peythieu表示,西方要到2030年後才有望在鈾提煉方面自給自足。Orano正在擴建提煉設施,但計劃在2028年投產的產能已被客戶搶購一空。
新技術與投資布局
面對供應挑戰,各國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美國核能新創Oklo宣布,將在田納西州Oak Ridge投資16.8億美元(約新台幣5,137億元),建設全美首座核廢料再利用設施,預計於2030年代初投入運轉。
Oklo由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創辦於2013年,技術基礎植根於「核廢料再生利用」,開發微型先進反應爐為核心。其主力產品Aurora Powerhouse微型快中子反應爐輸出功率約1.5兆瓦,能利用回收後的核廢料或高濃縮低濃鈾燃料(HALEU),運行壽命長達10至20年。
在中國,中國能建江蘇電建三公司與中核華辰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以42.2516億元中標江蘇徐圩核能供熱廠一期工程常規島施工項目。這是全球首個第三代核電壓水堆機組和第四代核電高温氣冷堆機組的雙堆耦合示範工程。
台灣核能政策與民意趨勢
台灣核能議題也持續受到關注。前核安總稽查王琅琛指出,從近期核能相關投票結果可以看到,贊成與反對的比例大約呈現「7成對3成」,顯示民意已明確表達對核能的支持。
王琅琛強調,核電延役必須依循國際規範,以核三廠為例,需要逐一盤點逾3萬件設備、重新計算耐用年限,並備妥5份完整報告,經專家及核安會嚴格審查。他表示:「老美怎麼做,我們就要怎麼做。不要打馬虎眼,這才是符合民意、也符合安全原則的正確方向。」
藝術與社會對話
核能議題也在文化領域引發討論。日本藝術家柳幸典在馬祖國際藝術節展出《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以核能歷史、地緣政治與在地日常交疊出新的地景記憶。作品靈感來自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核災,探討技術發展與環境代價的平衡。
未來展望與挑戰
全球核能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一方面,氣候變遷和能源安全需求推動核電復興;另一方面,鈾礦供應短缺、燃料處理能力不足,以及核廢料處理等挑戰亟待解決。
WNA的警告凸顯了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複雜性,各國需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加強鈾礦勘探開發投資,並推動核廢料再利用等創新技術,才能實現永續的核能發展。未來十年將是決定全球核能能否順利擴張的關鍵時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