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地同步強化防災應變 跨單位協作成關鍵

全台各縣市近期密集展開防災演練與教育訓練,從台南永康區、新北板橋區的複合型災害兵棋推演,到基隆市的志工防災訓練及防災訪評準備,展現各級政府全面提升災害應變能力的決心。這些演練聚焦地震、豪雨、海嘯等多元災害情境,透過跨機關協調與社區參與,強化城市防災韌性。

複合型災害兵棋推演 驗證跨區協作效能

台南市永康區公所於9月5日舉行「境況模擬桌上演習暨避難收容處所開設演練」,模擬地震伴隨強降雨的複合型災害。演練由永康區長李皇興擔任指揮官,市府災害防救辦公室參議王雅禾擔任主推官,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心平擔任說明官。演練聚焦災情研判、決策指揮、跨機關協調、區域聯防啟動與後勤資源整合,全面驗證防災協作中心的實際應變效能。

此次演練特別邀集南區、仁德、東區、北區、安南、中西及安平等區公所共同參與,強化區際資源支援與協作。參演單位涵蓋永康區公所各業務單位、警政、消防、教育、社福、民政機關,並有社區組織、防災士與協作中心志工投入。

避難收容處所開設演練於永仁高中及中華里活動中心實地啟動,模擬從場地整備、災民報到、空間區隔、志工分工、物資發放到資訊傳遞的全流程操作。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面對地震與極端氣候等多元災害風險,市府持續推動韌性城市政策,從基層紮根提升各區自主管理與應變能力。

新北板橋無腳本演練 測試極端災害應變

新北市板橋區公所日前舉辦「境況模擬兵棋推演」,模擬山腳斷層引發強震情境,涵蓋建物倒塌、管線受損及大量傷亡等狀況。演練測試各單位在面對超出區公所能力範圍的重大災害時,如何快速做出判斷並協調行動。

板橋區長陳奇正指出,這場推演完整涵蓋災情通報、資源調度、搜救行動、收容安置到協作中心啟動等流程。板橋戶政事務所與亞東醫院也加入演練,協助模擬提供設籍資料、設立大傷分類站與後送機制,強化災害醫療應變。陳奇正強調,這次演練是對板橋防災量能的「實戰檢驗」,透過無腳本模擬建立跨單位默契,檢視災前準備與災中應變是否到位。

基隆雙軌並進 志工訓練結合防災訪評準備

基隆市政府社會處暨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於9月4日在基隆市災害應變中心辦理「基隆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以防災與防火為主題,提升志願服務人員的防災知識與應變能力。訓練規劃三大主題:「避難場所規劃與開設實務」、「基礎急救(CPR及AED操作)」以及「個人居家防護」。

中華科技大學洪志評教授在「避難場所規劃與開設實務」課程中強調,社區防災並非一蹴可幾,需仰賴長期耕耘與實踐,唯有建立互信合作才能在災害發生時發揮最大效益。基礎急救課程由具備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資格的教官周佳慧授課,特別提醒學員動手壓胸前一定要「先請人打119求救」並「把最近的AED拿來現場使用」。

信二消防分隊小隊長鄒易臻在「個人居家防護」課程中以實例分享居家防護觀念,提醒志工檢視生活中的潛在風險,如「完全插滿的延長線」、「在浴室裡使用插頭」或「一推插著不用的電器」等火災危險因素。

防災訪評準備會議 強化跨域合作機制

基隆市於9月3日召開「114年度災害防救業務聯合訪評說明會」暨「114年強韌臺灣計畫第2次四方工作會議」,由基隆市災防辦副主任、消防局長游家懿主持,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兼副校長顧承宇及後備指揮部代表與會。會議邀請市府各局處、區公所、海巡署第二岸巡隊及強韌臺灣協力機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約40人參與。

會中由臺灣海洋大學劉芷妤教授報告計畫執行的五大面向階段性成果,包括推動高齡者防災課程、繪製各行政區海嘯疏散地圖、企業防災推廣等工作。環保局科長陳清松簡報危險化學物質管理措施,整合消防、警察、產業發展及教育等單位,強化危險化學物質的跨域管理、稽查與應變機制。

消防局針對沿海地區海嘯風險,推廣設置沿海告示牌並加強海嘯圖示標誌,提升居民海嘯防災意識。行政院規劃的「114年度災害防救業務訪評」將於10月中旬在新竹市中華大學舉辦,受評縣市包括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基隆市、連江縣及新竹市。

防災士制度推廣 建構社區防災網絡

各縣市均強調防災士制度的重要性,基隆市會議中特別討論建立與推廣各區防災士編組名單,鼓勵區公所與地區防災士保持長期聯繫,建立互信關係。為「防災協作中心」做好準備,以便在大規模災害發生時能接納地區防災士及防災志工協助災後復原工作,強化社區層級的防災應變能量。

消防局長游家懿表示,透過跨局處與協力機構的共同研討,持續強化城市的防災韌性,確保市民在面對颱風、地震等多重挑戰時都能具備自助互助的能力。消防局長李明峯則強調,透過不斷演練與滾動檢討,可優化資源配置、減少災害損失,為市民安全加一道防線。

結語:防災整備常態化 建構安全韌性城市

從南到北,各縣市透過兵棋推演、實地演練、教育訓練及訪評準備等多重管道,全面提升防災應變能力。這些措施顯示防災工作已從被動應變轉向主動預防,從政府主導擴展到社區參與,建構更加完善的安全防護網絡。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傳與複合型災害風險增加,持續性的防災整備與跨域合作將成為建構韌性城市的關鍵要素。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9/07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