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釀災至今已進入第13天,造成18人罹難、6人失聯的嚴重災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堰塞湖水位為1020.4公尺、面積12.6公頃,蓄水量降至590萬噸,僅為原量體的6.4%,水位高度下降118.6公尺。
志工湧入與秩序管控
中秋連假期間,花蓮光復鄉災區湧入大量志工,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副指揮官、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10月4日表示,光復鄉高峰時多達3.3萬人。陳彥伯呼籲遊客避免前往災區,以免影響救災復原工作。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已完成馬太鞍溪及光復溪人流推估系統,透過手機版可即時掌握人流狀況。交通工程組已會同內政部警政署、花蓮縣政府,加強災區人員秩序管控,並透過多元管道宣導遊客避免進入災區。
專業志工需求迫切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指出,目前災區家戶清除工作基本已完成,僅剩重災的89戶仍在聯繫屋主與展開清理工作。街區道路清潔進度已達95%,預計10月5日可達98%。
季連成強調,現階段更需要擁有專業證照的志工,包括木工、水電工和水泥工。一般志工可協助裝沙袋,目標1萬個,以供災區民眾做好防颱準備。環境部長彭啟明10月5日視察災區時指出,光復鄉側溝總長約30公里,目前僅完成5公里清理,呼籲志工帶著清溝勺協助清淤工作。
中央協調官堅守崗位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持續駐守花蓮,在中秋假期仍堅守第一線。季連成表示,從國軍部隊到花蓮縣政府員工,許多人都選擇在假期中留守災區,「苦民所苦是我們的責任」。
季連成每天行程緊湊,上午8時主持協調所會報,10時召開記者會,隨後前往災區或聯繫各單位處理突發狀況;下午4時30分參加中央協調組工作會報,晚上6時參與花蓮縣政府災防會議,7時出席軍方會議,直到晚上9時30分才休息。
基礎設施修復進度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0月4日資料,災區市話已修復1,345戶,仍有86戶待修復,預計15日完成;基地台已修復34座,還有7座待修復,同樣將於15日完成。
臨時堤防加高至3公尺後,未來24小時累積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時,將發布堰塞湖警報;待堤防加高至5公尺後,調整為24小時累積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時發布警報。
國軍救災投入
國軍第二作戰區指出,自災情發生以來,累計出動兵力已逾萬人次,持續以工兵大型機具清理街道淤泥與廢棄物。中秋連假首日,國軍派遣2413名官兵進入災區,配合志工共同執行救災任務。
林保署澄清行政流程
針對媒體報導「林保署不清楚公文如何發送」,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0月4日提供完整行政作業流程澄清。林保署表示,自7月26日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後,就依行政院「堰塞湖警戒、監測及撤離與演練方案」積極應處,8月7日主動由副署長率員拜會花蓮縣政府,簡報說明堰塞湖規模、現況及潛在疏散範圍。
氣象預警與未來挑戰
氣象署預估,菲律賓至日本南方海面的大低壓帶,在中秋節過後仍有熱帶系統發展機率,因此8日起,台灣東方海面水氣將增加,花蓮降雨機率提高至30%-50%。
隨著災後復原工作持續推進,中央與地方政府正面臨基礎設施修復、專業人力調度及氣候變化的多重挑戰,需要持續整合資源,確保災區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留言